![揭秘菌脉的秘密 | 孩子从妈妈那获得的终生铠甲! 揭秘菌脉的秘密 | 孩子从妈妈那获得的终生铠甲!]()
图 | 来自pixabay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在见证母亲的伟大。怀胎九月,婴儿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血液”里的营养--富含各种保护性抗体,保护婴儿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此为“血脉”。
随着微生态的发展,“菌脉”的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母亲将“细菌”传给刚出生的孩子,保障婴儿的初始甚至未来的健康。在人类幼崽出生后,细菌大量进入身体,它们慢慢与人体免疫系统和平共处,并终身陪伴。
本周挑选了近期几篇关于“菌脉”的研究文章,一起探讨。
母亲影响新生儿初始菌群(DOI: 10.1136/gutjnl-2018-315988)
2018年5月,赵芳庆团队在《Gut》发表一篇研究,包含了486名妊娠糖尿病孕妇和新生儿的研究,通过分析孕妇和新生儿出生时多个身体部位的样本(口腔、咽喉、肠道等),证实不同部位菌群各有特征,孕妇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趋势与新生儿的相同。
具体包括,分娩方式(顺产或剖宫产)、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抗生素摄入、饮食和暴露环境等,都与新生儿菌群存在相关性。
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竟能代代相传(DOI: 10.1126/science.aat7164)
2018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在《Science》发表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两个地点捕获了17只小鼠,随后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安窝(来自其中的一个地方的小鼠与来自另一个地方的小鼠保持始终分开)。
安窝期间,允许这些小鼠交配并产生后代,小鼠的后代也被允许产生它们自己的后代。持续了三年后,前后共产生了11代小鼠,
在此过程中,他们采集了它们的肠道样品。在对这些小鼠肠道样品进行基因检测后,第11代小鼠的肠道生物群落几乎与第1代小鼠一样,证实了垂直遗传(vertical transmission),在肠道微生物代代相传中占主导地位。
另外,由于哺乳动物及其肠道生物群落能够以一种共生的方式共同进化,因此,研究人员提出,这一发现可能也适用于人类。
乳喂养与婴幼儿菌群结构相关度最高(DOI:10.1038/s41586-018-0617-x)
2018年10月,《Nature》封面报道刊登的研究。对来自德国、瑞典、芬兰和美国的903名儿童(3个月起定期采集样本,到46个月龄为止)的12,500份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建立的三个阶段。
发育阶段(3-14个月):这一阶段的肠道菌主要以双歧杆菌为主;母乳喂养宝宝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多于非母乳喂养宝宝。
过渡阶段(第15-30个月):这一阶段肠道菌群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增至4-8个群落;(双歧杆菌比例略下降)。
稳定阶段(第31-46个月):这一阶段肠道菌群变化较小,趋于稳定化,和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几近相似,典型的成人微生物组群——厚壁菌门细菌的数量趋于平稳。
剖宫产对于婴儿的影响,巨大(Shao Y, Forster SC, Tsaliki E, et al. Stunted microbiota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 colonization in caesarean-section birth. Nature. 2019;574(7776):117-121. )
2019 年,《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通过采集596 名新生儿的 1679 份粪便,进行微生物全基因组分析,探索不同的分娩方式(314名是阴道分娩,282名是剖宫产分娩,婴儿全都足月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会有什么区别。
研究人员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的 1 个月内,肠道微生物是高度动态化的。经阴道分娩的婴儿74.39%的肠道微生物来源于母亲肠道微生物,而剖宫产婴儿只有12.56%。
若没有从母亲处获得拟杆菌属的普通拟杆菌(B. vulgatus),那么在以后很长一段婴幼儿时期都很难再获得。
除此之外,还有质的区别:
顺产婴儿:双歧杆菌属(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拟杆菌属(普通拟杆菌)和副拟杆菌属(狄氏副拟杆菌)等有益菌丰度很高,占据了肠道微生物的68.3%,能有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
剖宫产婴儿:上述菌群在剖宫产的婴儿肠道中则很少。更常见的是中性或有害菌,如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副血链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这些菌都与医院环境和早产相关。
母亲粪菌移植给婴儿(Korpela K, Helve O, Kolho K L, et al. Matern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Cesarean-Born Infants Rapidly Restores Normal Gut Microbial Development: A Proof-of-Concept Study[J]. Cell, 2020.)
2020年,《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们想了解剖腹产诞生的婴儿,是否能通过后天的微生物组补充,获得和自然分娩的婴儿类似的微生物组。粪菌移植!来自芬兰和荷兰的一群科学家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NCT03568734),在给新生儿准备的母乳里,混入了一些妈妈的粪便。
实验部分细节如下:
在这项研究中,7位即将接受剖腹产的准妈妈参与了这个研究。在剖腹产手术的3周前,研究人员们从这些准妈妈处收集了粪便样本。
在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母乳喂养时,研究人员们将稀释后的粪便(7名女性的粪菌,其中一名为7mg,其余为3.5mg)混在5毫升的初乳中,让新生儿喝下。
随后,这些新生儿在医院接受了2天密切观察,记录他们的炎症水平标志物,确保他们没有细菌感染,避免任何健康风险。
回家后,这些新生儿在刚出生的两个月内,也严格只喝母乳。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们还收集了这些新生儿出生时、出生2天、1周、2周、3周、以及3个月后的粪便样本,用作后续分析。
在3个月的随访时间中,研究结果表明,在都是剖腹产的前提下,借助粪菌移植的婴儿,肠道菌群组成的发展和顺产婴儿明显相似性,和未接受移植的婴儿完全是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优势菌:母亲的肠道菌群以瘤胃球菌科和毛螺菌科细菌为优势菌,移植了母亲的粪便后2天-12周内,7名婴儿中,有6名的肠道菌群,以拟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为优势菌(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正常婴儿的早期肠道菌群主要是由这两个属的细菌组成的)。
与之相比,没有接受粪菌移植的剖腹产婴儿,拟杆菌属和双岐杆菌属细菌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乳杆菌目、梭菌目、肠杆菌目细菌丰度有所增加。
中性菌(条件致病菌)、有害菌:包括粪肠球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式菌、肠道沙门氏菌等,没有接受粪菌移植的婴儿,总体相对丰度升高。但接受粪菌移植的婴儿,没有升高,且在第一周和第12周时最为显著。
这也从概念上进行了验证,表明可以通过后天的“粪便移植”,塑造剖腹产新生儿的微生物组。
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是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研究人员们掌握着科学的粪菌筛查和培养方法。
在这项试验中,共有17名剖宫产女性报名参加了试验,根据欧洲的粪菌移植专家共识,研究人员对这些准母亲的粪便菌群进行了检测,其中7人检测合格,予以进行后续实验。
所有研究中的样本都经过了处理,确保了安全性,剖腹产妈妈们,绝不应该自行在家进行尝试。
健康的宝宝并不追求无菌。正常的肠道菌群,在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终生。
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人体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有助于分解食物,协助食物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在其他生理功能方面,部分研究也支持肠道微生物有助于避免抑郁、焦虑、自闭等精神问题。
为保证母婴间的“菌脉”相连,在此给个建议。
1、生产时,如果可以,请选择自然顺产
剖腹产,能大量减轻出血和疼痛,但如果母亲本身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当然,该剖的还是得剖),请选择顺产。顺产的婴儿体内微生物与母体产道微生物种类相似,母体产道的优势菌群乳酸杆菌,恰好是婴儿肠道早期最为重要的产酸菌属,对其肠道菌群的成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喂养阶段,如果可以,请坚持母乳喂养
喂养阶段,母乳作为婴儿0-6月的唯一补给。母乳给予婴儿微生态第二重影响,母亲的乳汁能促进优势肠道菌繁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
3、添加各种辅食
宝宝在成长到6个月之后,可以逐步添加辅食。辅食种类的增多,保证宝宝的营养,也能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化。
4、饮食作息
老生常谈,不规律的起居和饮食,长期下来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多种疾病。相反,规律饮食,良好作息,为肠道菌群提供定植场所和食物来源,打造肠道菌群的稳态。
5、抗生素
细菌的天敌,就是抗生素,如非必要,忌用(或少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对肠道菌群直接造成严重破坏,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本文转载自【中国微生态医疗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