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微生态环境也许没有细胞、肝、肾等名气大,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正常人体携带的微生态细胞数是人体自身细胞的9倍,其中近80%的细菌在肠道内。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想想吧,我们从小被母亲和幼儿园教师灌输的诸如
“手上有细菌!”、“不要乱摸,小心细菌钻进肚子里,让我们肚子疼!”……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如果是小朋友看到这部分内容,一定会问:“肚子里有那么多细菌,为什么不疼呢?”
这是我们的母亲用错误的常识欺骗了我们?还是幼儿园老师借用细菌的威力吓唬我们?都不是!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庞大的菌群之间以及与我们的肠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相反,它们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
这些细菌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并不会兴风作浪,但是,经口而入侵肠道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往往会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当然,能够在肠道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细菌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些细菌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路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一样,个个身怀绝技,各有一套看家本领。
像乳酸菌类细菌,能够分泌大量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这样自然会减少有害毒素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降低其对肠壁的刺激,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乳酸菌还能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还有那些食物中没有而人体又必需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珠联璧合,可共同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对于消化道癌症的预防,它们功不可没。而有些细菌含有酶类物质,这些酶可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的代谢。还有的细菌能产生丁酸、乙酸等抗菌物质,从而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这些细菌的作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增强我们身体的防御能力,使我们在许多时候免受疾病之苦。
同好神仙、坏妖魔一样,肠道内的细菌也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有益菌和有害菌就像矛和盾,一直进行着残酷而长期的斗争,我们的健康状况也会随着胜利者不同而不同。
有益菌可以使人体的肠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年轻。不过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时,人体肠道内的环境便逐渐老化,不再有活力,虽然年纪轻轻,却可能有老人一般的肠子。于是身体也跟着迅速老化,健康状况日渐不良。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在《西游记》里,某地若是妖魔作怪,当地百姓必是苦不堪言,人体健康也是如此。有害菌占上风,各种病症就会接踵而来。如大肠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有害菌产生的毒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会引起慢性中毒,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与早衰。
而当我们出现相关病症时,往往不会考虑调节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平衡,而是急于用药“猛攻”,结果虽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却落下了病根,有的甚至连一时的症状都缓解不了。
比如发生便秘时,一些讲究速效的人,便立即使用最具速效的通、洗、灌肠剂,而这些泻药就像高压水枪一样,将肠壁上的有益菌连同有害菌一起冲洗下来,将适宜有益菌生长的环境彻底破坏,让有益菌失去立足之地,一旦停服泻药,便秘会更加严重,无奈只有重新求助于泻药。长期服用泻药不仅使肠道有益菌大量减少,造成肠道缺乏弹性,肠黏膜黑变、肠内菌群更加紊乱,而且会丢失大量营养素,导致体虚乏力。
古人提倡“天人合一”,“人生在天地之间,合天地者存,逆天地者亡”。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说,谁与自然环境合拍,谁就是身体健康者。对于微观环境而言,道理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说过:只有内、外环境趋于统一,我们才不至于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也才能真正健康长寿。巴斯德也指出:栖居在体内的细菌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伴侣,少了它们将难以维持生命。
相传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Cleopatra能够保持美貌的秘诀,就是她常使用缓泻草药来清洁肠道。今天看来其方法虽不可取,但观念却是正确的。
在人类以常规医疗排除或缓解疾病的同时,致力于调整微生态平衡,使正常的微生物群与人体保持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彻底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 肠内微生态和谐,是健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