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在肠道微生态自然王国有数百万亿“居民”,分为400余个种群,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和平共处、生生不息,并与寄居的器官共存共荣。在这400余个种群中,最常见、数量最多、与宿主关系最密切的至少有10余种。其中厌氧菌占全部肠内菌的90%以上,其余10%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这些菌的作用虽有不同,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有益的,人类把这些菌贴上致病菌或非致病菌的标签的做法是错误的。
有益菌与有害菌是微生物学的术语。微生态学认为正常微生物群的各个成员是有益还是有害,完全取决于其定性、定量及定位,有时还需宿主的客观存在是否正常来决定。正常就是有益的,异常就是有害的。
菌群的结构与功能正常,就会出现一个和谐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微生物群落(microbiocommunity)。也就是说,正常菌群应该是这些细菌待在自己的“老家”,并且它们的数量、相互的比例、各自的功能都正常。这就好像形成了一个微生物群落,人体内的任何变化都将影响到这个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
在正常条件下,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与身体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这对身体是有益的,或者说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如果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自然保持长期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在保持宿主内外环境的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常菌群是一个缓冲带,能提高或增强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扩大适应环境的阈值。在这个能力和阈值范围内,所有细菌的数量是动态的、波动的,叫做生理性波动。生理性波动是可逆的,一般在环境、宿主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出现,或在有外袭细菌入侵时发生。变动原因除去后,又会恢复生理性波动。
然而,一旦突破了这种能力和阈值,生理性波动就不能恢复生理范围,从而转化为病理性波动。
病理性波动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借助于外力,就会由生理平衡转为病理平衡。如有害菌超过了肠内菌总数的1%,就可能转化为病理平衡,引起感染,即所谓内源性感染。而摄入过多有益菌,同样会破坏肠内菌群平衡,导致气胀、胃痛或呼吸困难等。
这个群落的组织结构也很重要。这里的“居民”除了“定量”,还必须在固定位置“定居”,“移民”情况越罕见越好。而只要群落组织结构正常,一般不会有某菌上行或下移作乱的情况发生。
如果大肠杆菌在下消化道,就是正常的,如果上行至上消化道并且定居下来,就是异常的。不仅如此,在抗生素的诱导下,它还可在呼吸道定居,其危害性就更加明显了。如果抗生素能把肠道中某处的原籍菌消灭掉,大肠杆菌又对该抗生素有耐药性,此时,大肠杆菌就会迁徙至这个地方造成祸害。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数量变化、位置变化,还是其他变化,都会使菌群出现病理平衡。
病理平衡,对菌来说是“四定”发生了变化,对宿主来说是发生了菌群失调或微生态失调,表现为各种症状,例如急性或慢性结肠炎、腹泻与便秘等。
因此,要想保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联合考察定性、定量、定位、定主四方面,缺一不可。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四定主要是指肠内微生态平衡在微生物方面的标准,包括定位、定性、定量和定主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定位: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祖籍一样,细菌微生物也有“籍贯”,就是微生物生存的位置。对正常微生物进行检查,首先要确定检查的位置。同一种群,在原位是原籍菌,在异位就是外籍菌。原籍菌和外籍菌在生物学上是相同的,但在生态学上是不同的,原籍菌在原籍是有益的,但如果转移到外籍,变成了外籍菌,就是有害的。
(2)定性:就是判断是哪一种微生物。检查应包括微生物群落中的所有成员,比如原虫、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病毒等。新分类法,如核酸分类、气相色谱技术及数据分类法等,为微生态平衡的定性标准的精确确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定量:就是定数量,是指对生存环境内的总菌数和各种群的活菌数进行定量检查。
(4)定主:是指微生态平衡的标准必须与宿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功能相对应。肠道内的“居民”(细菌)虽然作用不同,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有益的。人类把这些细菌贴上致病菌或非致病菌的标签是错误的。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清楚]()